選擇的思考,有時候不是在事情當下

女兒在高二寒假這一年,有一天他很難得的在唸國文,唸一唸很痛苦的告訴我:「媽媽,也可以幫我做一些教案嗎?帶領我思考的教案,如果我在讀這些東西,我會覺得靈魂枯竭。」

女兒這樣子說的時候,我覺得非常的有趣,很多的父母覺得孩子只有分「喜歡讀書」、「不喜歡讀書」的差別,成績好的就是喜歡讀書,成績不好的就是不喜歡讀書,從來沒有懷疑過那些教科書可不可以帶給孩子們思考的喜悅?

卻從來沒有思考過,為什麼只有喜歡那幾本就可以等於是喜歡知識的人?

女兒提出要求的時候,剛剛好過年完,我們針對紅包的處理方式進行了討論,我在想應該讓他們理解一下經濟學的思考,於是我參考的薛兆豐的經濟學,做成了一系列的教案,一步一步的引導他們思考.

這個教案是馬糞案例,說明一個是擁有馬糞並且收集馬糞的人,因為時間太晚了沒有辦法運送,導致麻煩被別人拿走,法院開始這一個審判.

思考一下,馬糞到底應該判給誰?

聽雙方的說法,馬糞是A製造的,那是他的財產,他創造的財產,但是B有付出勞務,並且把馬糞拿走,兩方各持己見,看起來好像都沒問題.

可是問題在哪裡呢?

如果你是法官,你會如何判決呢?

如果你判給了A,這個城市但每一個人創造財富就可以非常的安心,因為他不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跟心思在保護自己的財產,所以這個城市就會繁榮

如果你判給了B,也就是說你判給的剝奪他人財產的人,導致這個社會與城市必須大量的花費經歷保護財產,就不會進步.

這很像最近看到舊金山的案例,所有的物品都必須要上鎖,只因為他們有一個法條,價值太低的東西偷竊沒有犯罪,導致每一個商業人士與商店,都花費大量的人力與精力在保護自己的商品,讓這個城市慢慢地凋零.

接下來找出很多的類似案例,在新冠肺炎的期間,已經非常嚴重的流行病毒,政府可不可以強制戴口罩?有沒有侵犯人身自由?

這個時候法院怎麼判也決定了疫情的控制走向,也決定了傳染病的流行與否.

無論是馬糞的問題,還是新冠肺炎的問題,重點不是兩造雙方的思維,重點在於你想要營造什麼樣的社會氛圍?

在這一篇文章的時候,指出了二次大戰結束後的10年間,台灣社會出現了一種告密者的氛圍,很多政府都會希望人民告狀,將反政府勢力拿走,告密文化是被扶植的

我開始問孩子們,告密文化是不是常常存在於很多國家與年代?

女兒說出保田制度,兒子說出228,我問孩子們說:「如果你們是統治者,你會不會鼓勵別人告密?」,孩子們都說會,因為這樣就付出了極少的成本,控制的最多的人,政權得以安穩。

這時候我問孩子們,那麼為什麼現在台灣社會不需要告密者文化?而中國的社會卻還需要告密者文化?(舉報)

孩子們想了半天想不出來,我推了一下姐姐:「民主國家依法行政,必須依法懲罰他人行為,不可以誣告,那麼就不需要告密文化。」孩子們恍然大悟。

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裡面,所謂的公平跟不公平在他們的心中都有一把尺,他們常常站在對錯的兩方,卻沒有去思考整個盤面。

很多事情如果是依照表面的狀況來看事情的話,那麼決策的本身就不是導向所有人都好的方向。

有些時候很多事情,並不是表面上的行為對錯,而是所有的角度問題,你的高度你的思考角度都會有不一樣的選擇.

經濟學的思考在選擇的這一個方向,有不一樣的思維,用一連串的思考一直延續下來,我在女兒的部落格上看到了他的心得「這樣用不同的角度思考,真爽」

如果你的孩子很喜歡打羽毛球,打到變成世界高手,這過程當中無論是課程、球拍、球、球鞋都要無止境的一直提供給他。

很多人都喜歡會思考的孩子,他們卻不知道,養一個會思考的孩子,你要一直餵養他思考的邏輯、思考的文本、思考的話題,讓他享受頓悟的快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