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介紹–想想看標點符號

我為什麼需要幫孩子們做這個教案?

斷句困難影響人際關係

在台灣因為有很多的孩子過敏或者空氣污染的原因,鼻子常常是塞住的,因為鼻子塞住了,肺活量不好,所以常常沒有辦法完整的說一句話,或者沒有辦法常常完整的說一段話.

因為講話太慢也沒有辦法完整陳述,其他的孩子通常沒有耐心聽完,導致孩子認為自己人緣不好,自卑且沒有辦法跟別人相處.

斷句困難影響閱讀理解

孩子們在閱讀文本的時候,都會誤以為只是「認字」,所以每一個字都會念就覺得自己有念過了,卻不知道他們連斷句都有困難的話,那麼他們唸出來的文字句子,就不是作者想要傳達的意思,如果連作者想要傳達的意思都無法理解,怎麼可能讀得懂書?

沒有自信的源頭,只是斷句困難.

以前常常覺得說自己書讀得不好的人,他們常常覺得自己很自卑,當臉書開始風行的時候,我發現這些覺得自己書讀不好很自卑的朋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寫文章的時候沒有標點符號,有時候很難讀懂他們想要傳達的意思.

後來我才發現,或許從來沒有人發現他們的斷句有問題,所以沒有辦法理解課本所說的知識點,這也就是他們常常說的「書裡面的每一個字我都認識,合起來就不懂了.」,發現小孩有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常常想那些朋友是不是只是卡在的斷句的問題,卻一直覺得自己就是爛,書都讀不好.

喜不喜歡知識?愛不愛閱讀,也是卡在斷句的問題

對於斷句有問題的人來說,一本書就是15萬字要認,因此對他們來說讀書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於是他們就會想要逃避,是一個惡性循環.

對於斷句沒有問題的孩子來講,閱讀是理解作者的思考與想法,是跟作者對話,是「看懂了!」的快樂,當他們越讀越多的時候,他們的斷句困難就會越來越少,越來越能夠享受閱讀的快樂,是一個良性循環.

如何陪孩子度過斷句的關卡?

訓練的過程讓孩子很反彈

有些孩子因為鼻塞的問題,或者平常沒有訓練的問題,常常兩個字就解決了許多的答案,孩子越來越簡短說話,讓其他人常常誤會他們對人際關係愛理不理的,造成人際關係的痛苦,但是就算父母知道的狀況,常常逼孩子把話說清楚,甚至逼孩子整句話說清楚,還是不但反彈,還會覺得父母在刁難,原因出在他們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練習?他們無法理解其中的差別性.

對閱讀的反感

孩子們不知道為什麼父母要一直反覆得要他們念清楚課本,所以他們覺得被刁難,尤其到高年級還有這樣問題的孩子,會覺得把課本念熟是一件很幼稚的問題,他們不知道為什麼大人要這樣要求大聲朗讀課本,而且斷句要對,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教材設計的重點在哪裡?

讓孩子自己發現,原來標點符號的位置不一樣,意思就不一樣.

我設計的教材,每一個都在思考,怎麼引導孩子自己理解?而不是被別人說這樣比較好?這個才是對的?

這一個教案也不例外,我設計的一些他們比較常常用到的語彙,讓他們自己翻譯看看這一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甚至會讓他們開始討論,講這一句話的情境跟語氣,都是同樣的字,只是標點符號在不同的地方,意思就差十萬八千里,孩子們在解釋這些意思的時候,慢慢的就會自然發現了.

引導孩子自己思考這個標準符號應該要放在哪裡?

可以依照題目引導孩子思考,你覺得標點符號放在哪裡比較合適?讓他們不再是一個背誦標點符號正確位置的人,而是正在使用語言跟文字來表達自己精確意思的人.

語言跟文字本來就是一種傳達他人思考的工具,當自己成為使用工具的人,就會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

引導孩子閱讀,標點符號所產生的誤會

可以從一剛開始就讓孩子念,也可以到最後才唸這些故事,裡面有題目背後的故事,也有其他因為標點符號跟斷句不一樣而產生的誤解與笑話,一方面培養孩子閱讀,一方面藉由斷句的不同,讓孩子們有不同的朗讀方式.

協助孩子說出來,別讓孩子自己看出來差別.

都是在揣摩對方的意思跟想法?

這個教案有附一些紅色的答案,背後目的不是在教導真正的正確答案,而是在告訴他們對照看看自己的意思是不是一樣?

教案一開始的時候,有點名了早期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很多文言文都是後人在揣摩跟思考古人的意思到底是什麼?

對比看看自己的思考,跟答案的意思是不是一樣?

哪一些比較接近對方真正想要傳達的意思呢?

文言文的入門

這個教案裡面有很多故人的故事跟說詞,因為標點符號所產生的誤會大部分存在於生活之中,所以所留下來的文言文也比較接近生活化,通俗且容易理解,對於想要銜接高年級跟初中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思考跟入門方式.

除了文言文的句子,也搭配的文言文的小故事,有助於他們對古代人物的想像,而不只是一直死背他們的語言.

想要達成的目的

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形成「原來斷句不同,意思會全跑掉」的認知

孩子在這個練習的過程當中,慢慢的理解原來斷句的不同,意思也都會不同,那麼就可以慢慢形成孩子的認知,也比較容易理解要有意識的思考自己是不是傳達錯的意思?

讓他去在意跟修正自己的表達,是不是已經完整表達正確的意思?而不是覺得自己就已經說過了

將對閱讀的認知從「認字」轉化成「思考作者的意思」

當孩子們有辦法理解文章的意思的時候,就會好奇這個作者為什麼這樣寫?好奇的是一種想法跟知識內容,閱讀把它從國小一年級的認字慢慢的變成了知識與思考的擷取,這才是最重要的概念.

很多被誤以為不是讀書那塊料的孩子,或許只是一個小小的關卡卡住,也或許就是少了一個人幫他熬過,或許就是少了人讓他理解,其實只是一個小問題,破關了自然就會往前進.

小小的一個關卡,不要成為阻擋孩子人生的牆,孩子其實懂了就很快突破的,願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享受閱讀的愉快,享受在知識下的幸福.

本教案在TpT有販售,想要購買陪孩子破關的父母可以在右邊TPT的連結點選購買,謝謝!
點此購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