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跟成為思考模式是不同的事情

有人說建立一個習慣需要連續的21天,但是建立一個思考模式需要多久的時間?


SpaceX火箭升空以爆炸收場,創辦人馬斯克在推特發文,他首先恭喜SpaceX團隊完成了激勵人心的星艦試射任務,最後他也勉勵團隊,「學到了很多東西,可以為幾個月後的下一次試射做好準備」。

每一個錯誤都是可以學到東西的,這一件事情大家都聽過類似的故事,『知道』是一回事,如何成為『思考模式』、 而這個思考模式成為行動模組又是另外一回事。

上學的時候數學高分的人, 會解答考卷上的問題,但是,當他看到很多生活中的事情的時候,並不一定是用數學家的思維在思考.

學政治學的人,讀過政治學、政治思考史,但是在面對教養與教育的時候,並不是以一個政治體制結構設計思維的角度來思考這件事情的目的.

我後來理解了,有些父母用寫考卷的心態在面對教養,覺得只要老師有教了,孩子就應該會了,而這些一定有標準答案。

「我都有跟他講了」、「你怎麼知道我沒教?」,很大的一個原因在於教不等於引導思考,而思考模組的養成,是有脈絡性,而不是填充題,也不是是非題。

或許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理解.

前陣子,兒子的老師發訊息告訴我:「孩子說聯絡簿一直沒有簽名,是因為媽媽很忙,請問是這樣嗎?」

我想對於學校老師來講,我應該是一個完全不管分數的媽媽.

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下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坐在我的左右兩邊,開始寫他們的作業,然後看我在寫教案、寫部落格、寫podcast大綱,除了星期二跟星期四晚上他們有線上課程,而我會隨時帶領他們看 各種 影片看別人的思維模組。

這些都是網路上會看到的影片,有時候是孩子們正在流行的話題,但是怎麼分析跟解構、再結構,是未來他們這個世代必須要練的能力,而不是被告知好壞,我很清楚的知道一件事情,如果我給這個孩子手機,他玩了21天的抖音, 他就會習慣了.

但是,我要練習他思考的模組、看事情的角度分析,那麼, 我就需要每天在他們好奇的腦袋裡面,帶領他們去看思考性邏輯的影片(不是紀錄片、文青片、知識片),有時候他們只是覺得好玩,有時候他們只是覺得好有趣,有時候他們只是覺得媽媽要我做一個導圖,慢慢地,他們發現沒有邏輯的東西,他接受不了.

不是管他們手機的時間,是影響他們喜歡看有 思考邏輯、影響認知的 內容,他們不喜歡無腦的內容,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可以讓他們思考的內容.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教他們很多教材跟文本,讓他們有能力去思考這是個人觀點?還是事實?,這是站在誰的角度?這是站在哪一個高度、這篇文章裡面有沒有邏輯謬誤?

這些只是提供他們建立思考的語言,我教過了,孩子聽了,他們知道了有這個東西,但是,如果沒有人帶領他們每天每天的練,就不可能成為他們的思考習慣。

如果上了一堂思考課,回家都沒有用這個思考的語言,也沒有在生活中對談,可以只是知道有這個東西,如果這個時候手機變成的一種獎勵,那麼手機21天的習慣,會贏過思考習慣, 而不懂的人會認為:『阿不是去上過課了嗎?怎麼還這樣?』

陪孩子的過程,是讓我覺得最開心的,是聽到他們的思維模式.

有一天女兒回來的時候非常興奮的跟我分享一件事情,我看她高興到不行的樣子,結果她說的是:「 因為公車快到了,我要趕快搭上公車,所以我過馬路就跑得很快,結果已經到了人行道,卻來不及煞車,一腳煞車的另外一腳沒煞,我竟然就跪下去,超滑稽的有夠好笑,我回來一定要告訴你.」
一個高中女孩,可以把自己的糗事講得眉飛色舞,她的開心連我都感受得到.

昨天她回來跟我講一件事情,「同學一直跟我說她非常的 苦惱要不要轉組,但是她又擔心她某一科成績不好,轉去那個組別會拉低分數,所以,每天都在那邊哀怨、難過.」

我問他:「那妳怎麼回答他,」,她回答我:「她只是想要找一個人出意見,如果後面讓她有任何不滿意的地方至少有一個人可以怪,所以,我請她去問老師.」

我笑笑的回答她:「我以前如果有像你這麼人間清醒就好了。」

她開心的回答我:「就是在你的經驗裡面學到.」


有一天我在錄音的時候,看到她一張低分的數A考卷,但是我很好奇她為什麼那麼喜歡數學,是我問他,她 回答我:「考不好就代表有很多不會的地方,把不會變成會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不是嗎?」

弟弟在旁邊聽了這句話,他默默的走回去他的位置,晚上的時候 他寫了一個導圖到我身邊,去分析姐姐跟他對於數學思考中的不同,我看著他的思維脈絡圖,我提醒他一件事情:「在學習的這一件事情上,姐姐看的是學科的思維,而你看的是老師。」

如果不是兒子主動思考, 我不會告訴他這件事情,我淡淡的講的這一段,他思考好幾天,後來一個一個在調整, 有一天他拿了一個詩詞的作業回來, 他搞不清楚老師要的是什麼,我卻覺得這個老師非常的不錯,並不是要他們背註釋,而是思考每一個字的整完整字義,我帶領他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文言文跟詩詞, 他先拿著我 給他的補充教材去思考,忽然大聲的尖叫說:「所以你跟姐姐都是用這種方式在思考文言文的嗎?用這種方法就算沒有看過的文言文,也可以解釋出來嗎?所以不用背嗎?』

我跟姐姐點點頭,他開心的跟什麼一樣,最後他告訴我:「原來媽媽不是不在意分數,媽媽在意的是學科後面的思考方式,這些思考太有趣,難怪你喜歡一直學。」

有人說最好的親子教育是陪伴,其實最幸福的一件事情是陪伴他們 養成思考習慣,看懂每一個人的思維模式,釐清每一個學科後面的底層邏輯思維邏輯.

有人說建立一個習慣需要連續的21天,但是建立一個思考模式需要多久的時間?

這一個年代,不是你教思考模式,就是 網路與所有的社群媒體在教他思考模式

什麼樣的思考邏輯,就選擇看哪些媒體內容而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