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窗(圖文:超級富有的幸福幸運女Antonia Wang)
從小,我是媽媽派遣在父親身邊的小間諜,有一段時間,母親總是要求父親出門的時候一定要帶著我,只因為母親相信『男人帶著孩子出門不會亂搞』,於是,我常常跟在父親的身後,這個朋友家坐一下,那個朋友家聊一下。
每次到了一個人的家中,老爸總是會指著對方家的孩子,告訴我:『去跟他玩。』,然後就很開心的跟自己的朋友聊了起來,放我跟那些孩子傻眼對望,當然,我不會走向前,而那些孩子也不會來招呼我,繼續自己的遊戲。
後來的我,慢慢地找出一個人玩的方法,而對我來說最有興趣的就是聽大人聊天,有時候聊生意場上的規矩,有時候講到人情義理,有時候可以聽到某些人的人生故事,也有時候只是話家常,這些對話對我來說,比看戲還精彩。
後來的我,所交的朋友都跟我當時處的環境有關,在國小就跟國小同學交朋友,在國中就跟國中同學是朋友,在辦公室就跟某些同事當朋友,我很少主動地想去認識一個人,更沒有機會主動地找人攀談,想跟對方當朋友。
當了媽媽之後,一開始我帶著孩子參加很多的活動,然後,跟孩子說:『去找朋友玩。』,每一個活動,孩子們可以經由活動認識很多的朋友,然而,我卻知道那跟當初的我一樣,只是被父母放到一個空間,跟父母指定的朋友玩,那不是孩子自己主動去認識的朋友,也不是自己去攀談的朋友,那是父母的朋友。
一如現在的我,總無法跟第一次見面的朋友開心攀談認識,總是等有了好幾次互動機會後,才會慢慢地去認識一個人,第一次見到我的人會覺得我冷漠,卻不知道,除了工作上的需要,我真的無法第一次跟別人見面就表現熱絡。
女兒三歲半的時候,已經有一群常常出去玩的朋友,有一次其中一個朋友會對著陌生的孩子說:『笨蛋!』,學習力很強又很挺朋友的女兒,當然也會跟著罵對方:『笨蛋!』
那時候的我,慢慢的跟孩子談,才懂得孩子們罵陌生的孩子,最大的原因是『那不是我的朋友,那不是我這一群的。』
於是,我常常有一搭沒一搭地告訴孩子,從小到大,每一個階段,每一個不同的關係,讓她遇到了哪一些朋友,於是孩子知道朋友是來來去去的,孩子也知道,每一個階段總是會遇到新的朋友。
那一段時間的我,每次只要有陌生的孩子接近我的女兒,我總是會湊過去,用很愉悅的語氣說:『您好!我是彈彈媽媽,這是彈彈,請問妳叫什麼名字?』,每一個被尊重對待的孩子,總是很樂意地告訴我,他們的名字:『您好,我是倫倫。』
我會轉頭告訴女兒:『這是倫倫,寶貝,我們又認識了一個新的朋友了。』,於是,我會開始跟倫倫攀談了起來,從幾歲?有沒有去讀幼稚園開始,當孩子一剛開始聊天,我就會默默地離開。
我一直知道很多事情,不是我『教』孩子該怎麼做,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親自做給孩子看。
這樣的狀況,常常發生,有時候是女兒單獨出去的時候,有時候是共學團出去的時候,我常常主動地跟別的孩子攀談。
一剛開始,是怕孩子們擦槍走火,排斥陌生的孩子,於是,我如此主動地幫孩子把陌生孩子變成『認識的朋友』,慢慢地,孩子們也學會了。
讀友會的那一天,五歲一個月的女兒跟著父親與朋友在後面玩著,當我開始簽書的時候,女兒帶著一個小小孩走到我面前說:『媽媽,這是我認識的朋友,他叫阿翔。』,我點點頭說:『好棒,妳教了個新朋友。』
後來的我才從網友那邊知道,孩子們在後面發現了一個樓梯下的空間,當成他們的秘密基地,阿翔走過去的時候,女孩們說:『你不可以進來,因為你不是我們的朋友。』,後來,女兒開始跟他攀談,然後帶著阿翔到處去跟所有人說:『這是我的新朋友,他叫阿翔。』
那時候我懂了,即使我不在,孩子已經開始懂得開始交朋友了。
後來有一天,我帶著孩子去一個山上的社區,女兒在兒童遊戲區就不走了,身體不是很舒服的我坐在車上休息,拉下車窗看著女兒跟一個四歲的小女生就攀談了起來,然後兩個人一起分享玩具、聊各自的朋友、還交換禮物,甚至拿著相機互相拍照,女兒還把她的朋友一一的介紹給那個妹妹聽。
過了很久,女兒回到車上準備回家,她告訴我:「媽媽,我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喔,那個妹妹是我的新朋友,我問她『你會不會打人,我不跟打人的人當朋友喔』,妹妹說她不會打人,但是她說她的爸爸會打小孩。」
我聽了覺得很可愛,女兒已經列出她交朋友的標準了,於是我問:『那妳還要跟她交朋友嗎?』
女兒說:『沒關係呀!我要交的新朋友是那個妹妹,不是她爸爸。』
那一天的我懂了,我的孩子會主動地交朋友,主動地與人攀談,而且也會了選擇她想要的朋友,列出屬於她的交友原則。
於是,游泳池認識的叫思倫,山上咖啡廳認識的叫妞妞,公園認識的叫小綠,女兒總是一次又一次的自己去認識,自己去攀談,然後請我回家做名片卡記住朋友的名字,這些朋友常常見過一次就無法再見面了,女兒也慢慢懂了那種珍惜當下朋友的感覺。
我總是相信,朋友,是人生的窗,每一個朋友會帶領孩子看到不同的風景。
現在,我的孩子慢慢地學著懂得選擇朋友的窗戶,懂得接近她想要的風景,懂得開一扇窗。
『慎重聲明』:
經過幾年的歷練,我不認為有某種理念、某種學說、某種方式,適合所有的孩子,也適合所有的家庭。
父母總是必須在教養中,去思考每個學說、每個團體背後所想傳達的價值觀與目的,為孩子與家庭選擇最好的成長方式。
我文章中所有的貢丸團、共學團是一群父母互助組成,沒有人從中獲利,目前已經在102年六月底解散,在共學團內有許多的孩子是一直撞牆,大人看不懂卻被孩子當成見死不救,孩子受傷累累的,因此,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樣的團體。
目前我協助一群父母透過各種不同的活動讓父母跟孩子認識相同理念的新朋友,也依舊很認真、很開心的陪著我的兒女長大,因此,我跟任何的協會、基金會、補習班、安親班、『任何的共學團,沒有任何的關係』。
「停止思考 就不懂事情的嚴重性 所以不會反映, 這才是我一直想做的,慢慢地從小小的事情,好好的思考。 思考一但養成了習慣, 對很多事情 就不會沒有力量了。」
上次你這段話打動了我
上次流產的紮稻草人活動原本想趁機和你聊聊的說 也讓小孩再見一面之緣的「新朋友」
期待下次有機會再見
版主回覆:(09/26/2012 09:47:32 AM)
會有機會見面的,
每一樣事情都必須要經過自己的思考跟處理
才會成為自己的東西
祝福你
好棒的媽媽!
版主回覆:(09/26/2012 09:47:42 AM)
謝謝您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