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一個有根的國際觀
(作者:『樂當幸福不良媽媽』作者Antonia Wang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我求學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歷程,總會在一個又一個的小團體中生活,我記得我的求學過程中曾經有四年的時間,跟著幾個朋友一起上下課,一起住在同一個屋簷下。
在一起的時間多了,也難免有些許的爭執,對我的個性而言,我凡事就事論事仗義執言,有幾次幫別人說話,得罪了班上一個同學,這個同學總是有辦法要求全部的女生一起孤立某個人,而我常常就是那個被她孤立的人。
全班的女生都怕她,只有我一次又一次的說出我想說的話,甚至幫別人說話,然後又是一兩個月被孤立在所有的活動之外,以前的我不以為意,因為除了學校的課程之外,我校外還參與很多的活動團體在籌辦一個又一個活動,而且,女同學不敢跟我說話還是會私下傳紙條給我,而男同學更是不理會禁忌,跟我稱姐道弟。
我依舊上課下課,我也依舊忙著我自己的事情,我堅持我要的日子,不過,老實說,我也跟很多人一樣,不喜歡那種被排斥的感覺,不喜歡那種一走過去大家都不說話的尷尬。
而女生中一個又一個小圈圈的活動模式就是如此,當一個被某團體排斥的人,去到別的小圈圈依舊無法真正的融入。
那幾年,我受了好幾次這樣的排擠,但是當我畢業後,那些同學反而一個又一個的來跟我道歉,表示當時怕被排擠的無奈,我懂那樣的感覺,當然不會介意,卻很感嘆那種被排斥的恐慌原來每個人都有。
在剛剛懷有女兒的時候,我跟老公曾經很認真的考慮要不要到美國生產,那樣的考量,不是因為不喜歡台灣這個孕育我們的國家,而是,想要孩子未來可以輕鬆的遊走全世界,而不要因為許多繁雜的簽證規定,多添了她到世界的羈絆。
在我第一次出國之後,我就迷上了旅行,我知道唯有出去看到更多的世界,才能夠在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衝擊中成長,唯有一次又一次的衝擊,才能把自己的心開的更大,讓自己包容更多的思考,讓自己思考更多的可能。
台灣是一個島國,我們很認命的知道,要發展就要往全世界發展,因此,我的身邊有些同學小小年紀就前往美國就讀,在那個年代,家境好的父母幾乎都把孩子努力的往國外送。
小時候的我們,很羨幕那樣的同學,那種羨幕不只是對異國的憧憬,那種羨幕其實夾雜著對於無聯考壓力學習環境的嚮往與對上學痛苦的反制。
即使到了現在,台灣社會對於那種從小在國外求學的人依舊有那種莫名的好感,流利的英文、自成一格的社交圈、不拘謹的態度,都活出了與台灣教育下長大的孩子所沒有的自在。
然而,這樣的想法在一次與晚輩長聊之後,才發現,表面不代表一切。
一個國小畢業就到美國求學的晚輩,最近研究所畢業回來台灣,我在言談中感受到這個晚輩在美國求學一路上的辛苦,沒有父母在身邊的他,一個人寄居在阿姨家中,即使阿姨一家對待他極好,但是那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從來沒有停止過。
每天看著自己的表弟對著自己的母親撒嬌,看著阿姨一家要去逛街、看電影,即使每次他都有被邀約,但是,他依舊覺得自己在破壞阿姨一家人的家庭時光,在快樂的時候,看不到母親的笑容,在哀傷的時候,沒有溫暖的胸膛,而最重要的是沒有歸屬感的痛苦。
寄居在親友家,沒有屬於家的歸屬,在國外的日子,永遠被當作黃種人看待,即使領有美國公民的身分表徵,也不代表被那塊土地的人認同。
在異國時遇到講華語的中國人,所有思考與認知的不同,他無法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在與台灣移民的交往中,不擅台語且講得一口字腔圓華語的他,談天中也有那種隔靴搔癢的感覺,總覺得自己無法融入大家的那種感覺。
好不容易回到台灣了,回到了父親與母親的身邊,他卻無法聽得懂父親與友人的談話,無法聽懂母親對阿姨的抱怨,無法聽懂祖父母對他的關愛。
在自己最親的人身邊,談話還要請對方再一次的翻譯,那種感覺自己好像外人的哀傷,他在自己親友的身上再度的感受到,而這些人包括他的父母。
從小到大,他走過許許多多的地方,才發現,他是一個即使回到家鄉,也沒有歸屬感的人。
那種沒有歸屬感的痛苦,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苦。
我看著他眼神中難得流露出來的痛苦,想起了以前在學校被排擠在每個團體中的感受,想起了被所有女同學遠離的無力,那時候的我才忍受幾個月,我卻無法想像他從小到大沒有歸屬感,好像被所有環境排斥的那種感覺。
這時候的我才真正的了解到,當我們要孩子像大樹一樣的讓自己的樹枝往全世界伸展的時候,不是要硬扯他的樹枝,而是要鞏固他的根。
當我們努力的要孩子走出去,當我們努力的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逼他唸英文,當我們要孩子可以走出去跟世界溝通的時候,我們或許忘了,讓孩子聽得懂自己父母、祖父母的語言是多麼的重要。
現在的我英文不是很好,每當有一群人聚在一起用英文高談擴論的時候,我總是會視相的離開,因為我知道,我因為語言被排除在外,我跟他們不同掛。
我不想有一天,孩子走到了全世界,踏遍了千里路,心中卻沒有歸屬感,只是一個在世界遊走的浮萍。
我不想有一天,孩子可以用英文跟許多人聊天,卻無法聽懂母親跟外婆之間的對話。
我不想有一天,當我跟母親聊過往的時候,我的女兒因為聽不懂我們的語言,而離的遠遠的!
我不想因為語言的隔閡,讓孩子以為她跟父母、祖父母,無法溝通、不同掛。
那一天,我透過了晚輩眼裡面的哀傷,看到了年少時被排擠的傷,也讓我知道,原來,培養一個孩子強大的國際觀,不是強壯他的外語能力,而是給他一個堅實的根!!
親愛的女兒呀!
跟媽媽學母語吧!
(作者:『樂當幸福不良媽媽』作者Antonia Wang轉載請註明出處)
雖然說一個人不代表全部,但是我想,這應該也代表一部份從小在外國的人的心聲吧?!我也了解到,原來並不是所有在外國都是好的居多,原來有這麼落寞的一面 : )
我也像普通人一樣,會希望有一天如果有小孩,希望小孩能夠很會說英文(不過沒辦法送出國^^" )但是,比起英文,在那之前,我更希望小孩最基本的國台語都能會,尤其是台語
台語是台灣的母語之一,是小時候如果不學,長大了就無法順通的語言.不需要到精通的地步,但是至少基本的交談能ok,那是言談之中能學習到的,而無法化身為文字
看到現在很多年齡不長的人,個性或人格上的偏差,或是大人不以身做則,都覺得很失望(我是沒閒功夫為之擔心,不過是會想到治安吧= =; )但是我也很高興,有時候會看到一個好的家長.因為一個態度好的父母,就會用心的對待小孩,那麼小孩偏差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v
版主回覆:(12/16/2009 10:37:54 PM)
育兒方面大家都說大人要以身作則
但是
相反的
如果孩子不懂大人間的語言
也無法真正的從大人身上學到該有的應對進退
蠻可以認同的
這種情況不只是在國外長大的年輕人會有
很多長輩移居國外,往往最後又會選擇回來台灣
因為在國外他們仍然是將自己圈在一個自絕於當地社會的圈圈裡,變成除了別人排擠他們,他們自己也在排擠別人,也許因為害怕、也許因為保護
等到老了受不了回來台灣,才發覺這裡早已不是自己熟悉的模樣
結果出去到底得到了什麼?也許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沒有根的人,就像個浮萍無法決定自己的方向..
版主回覆:(12/16/2009 10:36:44 PM)
謝謝您的回覆
我真的覺得好像大家都覺得母語不重要,
其實
我真的不忍心
孩子因為語言的隔閡,讓她覺得她被母親及長輩排除在外
那種感覺
會真的很痛苦
來捧個場吧!
—
看到你的更新是一種幸福!
聖誕蛙祝賀你聖誕快樂,一切平安跟愉快。
老天會給你源源不絕的幸福跟富有
版主回覆:(01/14/2010 01:11:47 AM)
謝謝您
祝您新的一年平安順利
其實母語教育在我們這一代(五、六年級)就已經很失敗了。至今我還是常常看到國語不甚流利的阿公阿嬤,卻只跟孫子講國語而捨棄慣用的台語。
版主回覆:(04/06/2010 02:26:36 PM)
當阿公阿媽都不尊重自己的語言
去屈服孩子的語言的時候
我們又該如何教孩子尊重他們?
難道
以後有人要跟歐巴馬見面的時候
要跟他說
給我說中文
這位媽媽所言甚是。我是一個母親也是一個曾經在外遊蕩的小留學生,即便在外的時間比在台灣的時間還長,但感覺上還是遊蕩。在台灣的求學階段校方嚴禁說母語,說的機會少了也變的不輪轉,大三那一年遇到一為高雄來的室友,她的道地台語突然讓我想起,啊! 如此熟悉和親切,這才是我的語言我的根。女兒出生在國外,進幼稚園時學校的基本資料單裡詢問孩子的母語,校方的立場是,他們不管你是哪裡出生,凡是入學前在家裡最經常用的溝通語言為母語,我寫著漢語和台語,幼稚園老師告訴我,即使小孩入學了,要我千萬不要放棄了在家繼續說母語,因為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這樣的環境和機會,一定要在家裡繼續說。這也就是一種尊重,語言雖然只是一種溝通的工具,但,裡頭包含的太多的文化和倫理,孩子從小被尊重他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
謝謝你很多的好文章
版主回覆:(05/20/2010 11:02:07 AM)
謝謝您的鼓勵!
我其實真的覺得孩子不懂長輩的語言很可惜,我們就是在長輩的應對進退中學事情的,當媽媽跟阿姨聊到各自婚姻的苦水的時候,聽得懂的孩子就是一個婚姻教育的機會!
我們不能因為語言而剝奪他們這樣的學習
更何況
如果媽媽自己都不教孩子母語了
連媽媽都不尊重自己的語言了
怎麼教孩子尊重呢
又該如何尊重自己的文化
謝謝您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