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想要哪樣的孩子, 就必需先當那樣的人。

 

「拒絕預設:反對未知家規」

有一天我忽然福至心靈地跟孩子們說:「我看很多人都會制定家規,我們也來制定家規好嗎?」

小學四年級的兒子馬上回答:「我不要!妳規定的我都不會做到。」

小高一也跟我說:「我才不要咧!我絕對一個規矩都辦不到。」

我問他們:「我都還沒有講家規會是什麼,你們就開始反對,也開始說自己做不到,這樣一點都不合理吧?」

女兒說:「我從一出生就認識妳了,妳會訂什麼家規我很清楚。」

我問她:『那妳說我會訂什麼家規?』

 

「角色定位諷刺:女兒的預測家規」

女兒回答:『妳的家規一定是

媽媽出門的時候絕對不可以一直打電話問她哪時候回家?
媽媽出去吃飯的時候,絕對不可以一直追問吃什麼好料的?
媽媽回家的時候絕對不可以衝上去一直問今天處理了哪些事情?
媽媽在看任何影片跟線上課程都不可以湊上來看?
不可以一直催促媽媽的工作進度?
不可以媽媽要出門就馬上衝出去跟上!』

女兒一邊說我的臉色一直垮下來,我忽然覺得在我們家的角色定位中,女兒才是我媽,管很多~。

 

「時間觀念對比:最後一天的製作」

明天的基隆演講,她從知道的那一天開始就一直催促我的工作進度,包括投影片的製作,我一直到昨天都還沒有開始動手處理。

我無法同一個主題講太多次,我也常常在最後一天才真正的製作投影片,女兒每天都在催我的工作進度,有一天她忽然問我:「 為什麼你都要到最後一天才要做?」

我回答她:「因為我每天都不同的書,處理不同孩子的問題,思考不同的孩子卡點,每一天都會有新的收穫, 每一天都跟昨天不太一樣,如果同一個題目隔太久將內容也會完全不一樣, 所以如果太早做的話,我常常到最後一天還是翻盤重做。」

從那一天開始我就發現了,她的鬧鐘設置已經跟我的起床時間差不多了,她會一大早就自己起床,早上5:30 母女兩一起讀書,讀同一個單元.各自寫思考脈絡圖, 一起討論,一起調整媽媽演講的思考脈絡圖。

 

「家庭共讀的美好定義:思考共成長」

人,想要哪樣的孩子, 就必需先當那樣的人。

最近一直在整理之前做過的教案,要讓其他老師可以教學,看著這些堆積如山的教案,想著從每一個思考議題慢慢熬,到現在我可以享受跟孩子一起討論一起一起成長,真好!

 

#家中的角色重新定義
#每個年紀都可以有不同的話題真好!
#1111共讀商業中的購買前成本有哪些
#雙十一教案都打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