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孩子釐清事情的本質之後,孩子們開始自己設計自己的人生脈絡圖,針對這些內容,我們後續討論了非常多種形式,然後就開啟媽媽忙碌的一堆申請書填寫工作。
有一天,我瘋狂的寫了三十幾頁的申請書內容,小學六年級的兒子在一旁看著,兒子說:「我有朋友因為他很不積極,所以媽媽沒有在動作,媽媽你是不是因為我做出了我積極的人生脈絡圖,所以,你為了支持我,開始做這些申請書工作?我就知道媽媽是最支持我的。」
我不可思議的看著他,問他:「你不是最討厭雞湯文,哪來這種雞湯思考?」
於是我看懂了,兒子跟女兒只看出做出決策,而沒有看到我決策的過程,所以我就在電腦上擺盤出我的決策過程。
其實以現在AI的發展、貨幣政策的發展,誰也不確定會是什麼樣的風景,我也不確定現在對大家來說是對的事情,未來會不會是對的?我沒有能力決定孩子的未來。
可是,孩子有幾個思考的面向,雖然他已經知道自己要走哪條路,但是我還是把所有選項列入思考
兒子國小畢業,在台灣可以進入公立學校、可以自學、可以先去國外的語言學校再進入國外的私立學校,也可以先去語言學校再進入國際學校,圖的不是學校,而是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做其他的教案與精進他要的生物與財商思維。

我跟孩子說每一個選項我只從三個點去思考。
ㄧ、從價值出發值不值得?
公立學校的教科書內容,對人生的價值值不值得?
公立學校的教學方法與測量方法,對人生的思維模式有沒有價值?
同樣的,自學跟國際學校也用同樣的標準來評估。
二、從目地出發,是繞路還是直線。
公立國中的目標是什麼?人生還是會考?
對兒子跟我想要的人生目標來說,國外的語言學校是不是達到最快目的的方法?
自學是不是可以直通我們目標的方法?
哪些選項是繞路?
哪些選項是直通?
每一個選項都要從這個角度無限的延伸思考。
三、從代價出發,我承擔的起還是承擔不起?
如果孩子用不適合他思維模式的教學方式去閱讀,損失了他原本邏輯式的思考,去做下意識的快速寫答案,這是不是我要的代價?
如果孩子又不適合他的思維模式去學習,產生的痛苦,所付出的代價,我有沒有辦法反轉或恢復?
如果孩子,沒有考上好的學校,但是,達到他要的人生目標,這個代價有沒有辦法承受?
這幾年,看到很多國高中生的問題,還有大學生的狀況,我常常在思考,青少年這一段時間,為何可以把孩子耗損成這樣?
找出原因之後,這個脈絡圖就更完整。
這個脈絡畫得非常的大,因為每一個選項都有這三種思維角度去思考,加上,這些不同的選擇,我們之前的資料收集也非常的多,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國家,都ㄧ一討論過。
每個選擇都有他辛苦的地方,我只是選擇一個,價值最高、代價我付得起、目標我達得到的地方去而已。
脈絡圖畫出來,孩子們終於知道了,媽媽的頭腦裡塞了多少亂七八糟的東西……,然後瘋狂的在組織跟分析。
用AI不就好了嗎?
然後,我們用AI生成,結果發現了,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