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圍棋到盤面思考

對於孩子學圍棋這件事情,每一個家長有每一個家長的思考,有些是希望孩子能靜下來,有些是希望孩子可以拿到圍棋的段位,有些是希望孩子養成一個興趣、以後可以找一群棋友,有一個興趣圈層.

可是我的思考模式跟別人不一樣,他學得任何一件事情,我都以養成這個孩子未來的「思考模式」來做決策。

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沒有辦法要求他有盤面的思維,但是如果拆解盤面思維的所有必備要件,在孩子四五歲的時候我可以做的決策,就是讓他學圍棋。

小孩通常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在思考,在下棋的過程裡面,孩子慢慢會養成去思考不同的人,原來有不同的思考模式,而有不同的棋路.

我做的這一個決策,下了這一手棋,接下來棋盤會如何變化? 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考模式之一。

圍棋的棋面很廣,也習慣讓他們看整個盤面,有些孩子很小,就可以養成看齊面,但是不動聲色的思考模式.

在數圍棋數棋子的過程裡面,我搭配的是量感的教案,讓孩子在數數的過程裡面,去理解數字跟數量的關係,甚至大量的練習數數,去抓準那種量感,那一段時間我常常跟孩子玩一種遊戲,就是抓一把棋子互相差,一共有多少顆?

誰猜的最接近?

又要如何計算比較方便?

因為我在某個順序裡面落下的某一個子,導致後面的狀況開始改變,孩子在圍棋複盤的過程當中,會講到他們先後落實的順序與描述,就會把事情的經過做一種順序感,這個也有助於他們對文本事情時間線的理解

這種依照順序的描述能力,在兒童早期描述糾紛的過程非常有用,可以協助孩子描述所有的過程,所以在孩子圍棋複盤的過程當中,練習把所有的事件在腦海裡面重新複述一遍,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能力,未來孩子在學校裡面發生任何一件事情,他們都有辦法完整敘述。

接下來遇到事情或者在談論議題的時候,我喜歡用便利貼,就好像每一顆黑白棋子一樣,把事情的關鍵跟步驟依照順序的排列出來。

例如:對方打你的時候,如果我們選擇一,他可能會選擇哪些事情?那我們該如何因應?

這跟孩子們說:對方如果把黑子放在這裡,我們用白子去堵他,接下來他會做哪個選擇?

孩子越來越大,在遊戲團體遇到越來越多的事情,就可以借用便利貼的方式,讓孩子們一言一語的討論。

由於他們有長期下棋的經驗,他們也會很習慣的知道,如果是A會下什麼樣的決策?如果是B就會下什麼樣的決策?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有同樣決策的,而不同的決策決定的不同的命運。

有時候我會另外的陪孩子們去做這樣的探討,就好像圍棋裡面,你會去思考對方為什麼會落子在這個位置,他的可能原因是什麼?

然後,在他的腦海裡面想要延伸的發展又是什麼?

可以去思考他人的動機,甚至可以去理解別人成功或失敗的思考線.

這是在孩子學圍棋一段時間之後,我利用這種方式陪孩子訓練線狀性思維.

所謂的圍棋,就是「手語」,也就是利用棋子在對話的過程,「我設一個局,讓你跳下這個坑,等一下你就會被我圍剿.』其實在心裡這樣想,也不能讓對方發現

厲害的人會利用對方下的每一手棋,去看懂他背後看不到的話語跟潛台詞,所以當我的兒子跟同學下完棋,回來告訴我他的策略時,我就會提供這類型的教案,陪他練習思考看不到的、或者別人沒有說出口的真正的潛台詞。

圍棋所養成的思考方法,其實可以運用在非常多的地方,包括「我作業寫太慢的分析」,我怎麼面對這件事情的策略,這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避免媽媽落入一種囉囉唆唆的碎念,而是真正的擺起盤面陪孩子面對問題。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學圍棋,然後經由便利貼的教學法跟孩子談事情,然後再利用教案跟遊戲團體的紛爭,讓孩子用複盤的方式把事情描述清楚,接下來就可以做更多的延伸,例如:不同職業的選擇,接下來有哪些要面對的事情?

有哪些該面對的事?有哪些會讓人困擾的事情?

所以後來有任何的新聞議題,或者去看別人的選擇,或者去看別人人生的路線,孩子們就越來越快可以利用這種圖形,在腦海裡面呈現一種思考線.

等孩子越來越大之後,我會給他工具跟軟體,他會再講述跟分析問題的過程當中,利用這種盤面圖形思維,把問題講得更清楚,也有辦法分析事情的脈絡。

有時候我陷入其中沒有辦法看懂的事情,孩子會拿起平板幫我分析,不是陷入一種互相指責的模式,也不是陷入一種互相指導的態度,只使用盤面的互相分析。

從五歲開始學圍棋,我會根據他學圍棋的思考脈絡,給不同的練習跟角度思考,圍棋的分析與複盤,慢慢地形成了他每次做錯一件事情的時候,自己幫自己複盤的分析過程。

我的兒子現在11歲,我生氣的時候、或者他做錯事的時候,他可以分析我們兩個各自的立場,不同的思考與想法,並且拿盤面的圖表來說服我,或者溝通,不是他天生如此,而是一面學圍棋的過程當中,我一面補足他思維模式的過程。

我一直很慶幸,工作室有一個很棒的圍棋老師,會在每一個運用選擇的語言,引導孩子們思考,「如果放這裡,接下來對方會如何進攻?」

陳老師還會引導孩子們思考很多人生的狀況,我們家的孩子不是想要當圍棋高手,也不是想要圍棋當興趣,只是在孩子的年少過程當中,在遊戲過程當中,慢慢地磨練他盤面思考的能力。

當孩子開始有脈絡思考的時候,甚至他藉由身邊的事情已經有辦法分析思考脈絡圖的時候,我就會陪伴孩子閱讀深層思考的文本,這樣孩子就有能力在閱讀這些專家所推論分析的專業文本過程當中,去了解這些專業人士的思維脈絡,跟推論的方向。

例如:『貧窮的本質』這本書來說,孩子讀完就有辦法去分析這兩位諾貝爾得主,是如何設定一個假說、去做實驗、然後做成完整分析,而推論出來這一本推翻所有貧窮思維論點的新觀點。

孩子才有能力一邊讀書的過程裡面,一邊將作者的推論與推演過程、還有思考過程,進入自己的腦海中。

累積到一定的閱讀量的時候,孩子腦海裡面就有更多多人的思維模式,面對事情的思考就有不同的角度跟盤面的思維。

每一個父母給孩子去學圍棋的目的都不一樣,我的兒子從五歲開始學圍棋,在去年已經結束了圍棋的學習,但是他們學一段過程,我搭配了遊戲團體、搭配的遇到的人、搭配的教案、搭配的思考模式,將生活中所有一切事情,就像圍棋的盤面一樣,陪他下一場盤面思考的大棋.

孩子在下棋,媽媽也從四歲開始陪他下了一場大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