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累積出來的

上週,有一個高年級的孩子跑到我面前,開心地跟我說:『麗芳姨, 我們剛分班,班上有一個我還不怎麼熟的同學跑來問我,你爸爸媽媽對你一定很好,因為我覺得你每天都過得很開心。』

聽到孩子這樣說,我差點被喝到一半的水嗆到。

我問他:『你記得你媽媽一直讓你來工作室,處理的是什麼事情嗎?還記得當初來的狀況嗎?』

孩子說:『我知道呀!憂鬱、生氣甚至覺得死了也好。』

我笑笑的不說話,孩子又繼續說:『所以同學這樣說,我超開心的!』,他一邊說一邊在我旁邊繼續的跳著最近他們男生流行的舞蹈。

聽我Podcast的聽友應該很清楚,去年一整年,我都在處理這個孩子對學校的憤世忌俗,每週兩次的思考課,有時候帶領的課題是『他是針對我,還是針對事情?』、『這個反應是情緒反應,還是思考反應?』,聊不同的角色是不是就會有不同的要求?

教案一樣一樣的出,一次又一次藉由實驗、文本、影片的課程,慢慢的一關關的破,對學校跟課程的不滿、老師要求的不滿,從看教科書邏輯到補閱讀能力讓孩子有自己的能力看懂文本,可以自己學習,又加入了許多文本看不同的人性格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看文本後面的邏輯思維,一樣一樣的概念在補。

我沒有教孩子該怎麼做,我只是帶領孩子思考。

這幾天,我在想著這個孩子一路上以來破了多少關?

他沒有換父母、也沒有換老師學校,他只是這一年來從被選擇、被迫害、被為難的思考模式,一樣樣的轉換成『我可以主導選擇』、『原來,這背後有這樣的好意動機。』慢慢的改變思考模式。

陪孩子的過程裡面,最有趣的事情也是最哀傷的事情,就是所謂的『滯後理論』,現在看起來好像做了很多,但是,孩子沒有『馬上立即的改變』,卻會在之後的某一個時刻,全部都回來給你。

前面是錯誤的,放置在後面就會是苦果。

前面方向對的,放置在後面就是甜美的果實。

可怕的是,看不懂的人當下走錯了方向,卻以為這些是對孩子未來好的。

五年級是一個坎,這個孩子四年級就提前一關關熬過了,幸好,我們都一一的破關。
我跟孩子的媽媽在聊,如果有人問我們:『這個孩子怎麼改變的,我們還真不知道怎麼回答。』
就很像那天小四的兒子在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為了對抗通貨膨漲,美國要調高利率升息,美國升息為什麼導致英鎊貶值?』

我想了想光這一個問題『通貨膨漲』是一個概念、『升息』是一個概念、『調高利率』是一個概念、『導致』也是一個概念,『貶值』也是一個概念,推論方式卻是一個思考模式、因果的影響概念又是一件事情。

這些概念要都懂了之後,孩子才能推論與思考『為了對抗通貨膨漲,美國要升息,美國升息導致英鎊貶值。』

要一堂一堂把概念弄熟了,再來加入推論的能力,然後慢慢的才能理解與思考這件事情的意思。

孩子要先看懂『角色』才能看懂角色後面的立場,如果不是老師的角色,沒人需要在意你會不會寫字,要知道什麼是『背後動機』,後面才能在老師給作業的時後思考背後動機而不是『被為難』,要能從文本看出知識思維,才能夠跳脫出『又是一堆字』的思考。

一個概念加上一個概念慢慢的給,然後,有一天,會發現這些孩子慢慢的把所有的概念連接起來了,成為了他們新的『思考模式』。

一個孩子寫給老師卡片中說:『其實,我很討厭你,因為你好兇,但是,我知道你的背後動機每個要求都在幫助我們,所以,我還是謝謝你!』

線上課程的時候,我聽到代課老師很兇的語氣,我隨口一句『這個老師是不是很兇』,小四的兒子回答我『沒有,他人很好、要求也很合理,只是語氣容易讓人誤解。』

從被刁難的思考困境中走出來、從被兇被為難的角度走出來。

這些不是輕輕一句『你就是想太多』就可以解決的,那是一個個概念堆積慢慢的改變了孩子的思維模式,一個個方法陪他們思考再思考。

教養,沒有特效藥,跟身材一樣,不會吃一口炸雞當下馬上發胖五公斤,也不少吃一口就減肥五公斤。

凡事,都跟身材一樣,都是一口一口累積出來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