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母親,就該有不同的教養

不同的父母,就該有不同的教養(圖文:超級富有的幸福幸運女Antonia Wang麗芳)

家的門口養了幾盆的盆栽,赫赫有名園藝黑手指的我,擁有一小片綠園地,那不是我黑手指改變了,而是種死再換一盆替代而假性生生不息,國一的女兒反而比我厲害,她會觀察很久,發現薄荷會死掉是因為很多的小蝸牛,一隻隻的拿走就好。天氣越炎熱,女兒就交代我,每天晚上要讓盆栽喝飽飽的水,不然隔天太陽一曬下去,就很容易被毒辣的太陽曬乾,於是,我幾乎每天晚上都記得去幫那些盆栽澆水。

 

有一天,我跟女兒說剛拿回來的蘆薈怎麼枯萎了?一邊除蟲的她看了一眼說:『妳水澆太多了,蘆薈不該澆太多的水。』

我委屈搞笑的說:『我擔心別人都澆很多,它會覺得我偏心,不公平。』,女兒翻了翻白眼說:『哪有這樣的,本來不同的植物就該有不同的水量,妳還不是不同的媽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聽到女兒這麼說,我笑了笑,在經營親子找伴工作室的過程中,我有時候會給父母很多建議與轉換思考模式的建議,但是,離開了工作場域,即使自己的姪兒、姪女,我就算看懂也會閉嘴,我無法接受任何人打我,即使孩子也一樣,但是當我看到會打父母的孩子,還相信『哪個孩子沒打過父母。』而忍耐的這一套,我也會給予尊重。

父母的教養是一種選擇,尊重別人的選擇,也認真的看待自己的選擇,那個選擇後的後果,是我必須要去承受的,不管付出什麼,都是父母承受的,每個人的承受度不同,我不能用我的標準去介入別人的選擇,而我也可以選擇跟相同概念的父母在一起陪孩子破關。

 

在處理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狀況,我會考慮對方的父母能不能接受?畢竟親子關係是他們一輩子的,我教您的孩子不能偷竊,但是當孩子長大後發現那偷偷摸走公司東西的人是媽媽,他該如何面對那樣的親子關係?

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孩子,就該有不同的教養。

我曾經處理的一件孩子間的相處,有一次我在國外,工作室的孩子們約一起玩,他們在工作室內分成男孩組跟女孩組一起比賽比手畫腳,競爭的很激烈,男孩贏了!

擔任男孩隊隊長的男孩以前贏了一定會炫耀,但是,經過了這幾年工作室的教案後,男孩們一群非常的開心,卻沒有任何的炫耀,而女孩那邊卻每個都哭得很慘,哭得梨花帶淚。因為女孩哭得太慘了,女孩的媽媽就說:『女孩都哭成這樣了,男孩應該去安慰吧!不能開心成這樣,很沒道德。』

男孩隊長的媽媽聽了之後,想了想就得怪怪的,於是她說:『我問麗芳。』

後來我一回國才進工作室,男孩隊長媽媽就跑來問我這件事了,男孩的媽媽之前一直在金融界操作金融商品,現在也跟老公經營自己的企業,我看著她說:『如果IBM跟HP去競標一個案子,IBM贏了,HP的人很難過,所以IBM不但不能去慶功,反而要去安慰HP的人,妳能接受嗎?』

男孩隊長媽媽說:『當然不行!我就覺得怪怪的呀!』


我回答:『因為妳覺得這樣的處理方法,跟妳的世界格格不入,這本來就是一場比賽,比賽就有輸贏,贏的人開心,輸的人會難過是一定的,為什麼一定贏的人不能笑去安慰輸的呢?,再說,妳能接受妳兒子看到每個女孩哭就去安慰,這樣媳婦是愛哭綠茶婊的機率蠻大的,不是妳這樣有思考性的女強人喔!可以接受嗎?』

男孩隊長媽媽睜大眼睛說:『當然不行!可是,麗芳後來,女孩那邊的大人後來想的方法是,多加一題讓他們再比一次,我兒子就很氣,覺得當初說好的規則就是這樣,為什麼要因為女生輸,而再加一題?我幫兒子說話也不對,勸我兒子又好像不站在他那邊,被媽媽背叛,該怎麼做?』

我笑笑的說:『很好呀!那就教妳兒子什麼叫做綁標。』

男孩媽媽恍然大悟:『對喔!』

後來女孩媽媽來跟我談,女孩媽媽一路走來的工作相對單純,是一個老公很寵的家庭主婦,我跟她說:『妳確定妳可以接受女兒難過的時候,就覺得男孩該安慰她?在愛情中,這樣或許很幸福,如果她遇人不淑呢?人生,妳覺得等人安慰好?還是自己有能力爬起來好?』

女孩媽媽想了想說:『我知道了!那該怎麼教?』

我回答:『如果是我我會教孩子輸了很難過正常,請他記住這樣的感覺,真不喜歡這樣的感覺,那我們就加強我們的能力拼上來就好。』

女孩媽媽說:『我以為就該同理孩子的難過,只要有同理就好,忘了陪她加強能力,還想說該教那些男孩同理安慰別人。』

我回答:『同理一下下就好,就開始想辦法,既然不喜歡這樣的感覺,如何加強能力,而不是同理到孩子越來越脆弱,轉個方向來說,妳希望妳女兒到處去安慰那些失敗而一厥不振的男孩嗎?妳能接受才是重點。』

女孩媽媽陷入沈思。

自由遊戲相處的過程中,除了觀察孩子的卡點,也必須針對父母的點一一的下手,我們被很多的教養理論與教育理論所包圍,總覺得就是有一種完美的標準,跟著做就好,但是,放大來看這些理論,根本不太符合社會的運作模式,不同的母親、不同的家庭狀況,就該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不同的面對的方式。

學社會學科的媽媽,我會用社會思考的觀點來跟他說,學金融的媽媽,我會用企業界運作的方式來問,在市場看著父母流汗長大的媽媽,我會用市場的觀念來談。

每個人的接受度不一樣,就該有不一樣的教養方式。

家庭資源比較多的父母,有他們可以做的運作方式,比較少的父母也有自己的某些優勢,就跟孩子們每個看起來都情緒問題,事實上每個人都不一樣的卡點。

那天,孩子們在公園中玩青蛙車,我在忙工作,當我去看的時候,看到有些媽媽當孩子滑下滑坡的時候時候很緊張,她們很擔心孩子滑的時候控制不好,會摔倒,但是她們跟我說:『剛剛妳兒子滑下來的時後就摔了一次。』時,我馬上直覺地說:『太好了!』

那些媽媽很吃驚我的反應,我卻說:『我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後,就在玩捷安特練習翹孤輪了,摔幾次爬起來,這個過程最重要,默默的練手感,默默地練操控性,這很重要!摔了一次,如果再也不敢練了,有教案可以跑,摔了一次再爬起來繼續練,他就會更謹慎,我需要他有摔倒再站起來的經驗值,我也需要他有謹慎的態度,這都是摔倒才能給他的。』

我這樣長大的女孩,小時候拿捷安特練習翹孤輪,大一點騎腳踏車在路上跟朋友競賽,專科的時候,我經歷過台中雙十路的飆車群年代,這樣的我,真的沒辦法跟一個稍微破一點點皮就哭到梨花帶淚要人安慰非常久的兒子相處,別人可以,我不行。

我知道我要的是什麼?哪些我可以承受,哪些我不能?

孩子才剛會跑沒多久,好幾次一旁的媽媽要過去安慰,我只搶先去蹲在兒子的面前,問他:『跌倒了,有沒有發現螞蟻?要繼續趴著?還是要趕快起來玩?』、『跌倒了,下面的風景如何?要繼續趴著?還是要趕快起來玩?』

我可以每次在孩子跌倒受傷的時候同理他,但是我無法接受他跌倒了就不爬起來耍賴,人生沒有不跌倒,跌倒了就爬起來,這是我的人生邏輯。

對孩子就該因材施教,對父母其實也一樣的,每個人都是完整且獨立的存在,都有不同,教養也該不同。

或許就是因為這樣,這世界才會如此多元美麗。

 

____________________
#法佈施

 


延伸閱讀